不提輪胎,不提制動系統,也不提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在2018亞洲消費電子展(下稱“亞洲CES”)上拋開了其140多年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其強調自己是一家科技企業。
該集團首席技術官經明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汽車工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發展非常迅猛,大量的新科技被應用到汽車這個行業中。做好真正的技術,并運用推廣到市場上,這才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體現。
隨著電氣化與智能化的發展,汽車工業站上了一個全新的山頭,構筑百年的產業壁壘被劃破,涌現出無數的機遇與挑戰。對于傳統零部件企業而言,科技巨頭、初創企業們虎視眈眈,意欲顛覆并侵吞它們的領地,偏居一隅生產供貨早已難以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它們急需作出改變。
大轉變
在本屆亞洲CES上,大陸集團帶來了三項重點技術:互聯駕乘的解決方案、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全新的充電系統。這些技術,正是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轉型方向。
博世正在大力布局自動駕駛,按照博世的規劃,2018年將落地L2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主要表現為,堵車的時候接管車輛自動跟車,減輕駕駛員的負擔;2020年實現高速公路輔助,即在時速60公里到130公里時,車輛除了可以保持車道,還可以在駕駛員發出確認信號的情況下進行變道、轉向控制;2021年以后,逐步實現駕駛控制真正地向車輛移交。
而大陸集團則以三大產品群打頭陣進行反擊:傳感器與執行器、電子與軟件系統集成和高精度地圖軟件。與此同時,大陸先后從ASC買入激光雷達業務、收購以色列的虛擬安全科技公司Argus、并購新加坡的Quantum Inventions,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完成拆分和更名后的安波福稱將更加聚焦主動安全以及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提供?!拔覀兊哪繕朔浅C鞔_,首先是要做汽車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卑膊ǜ9緛喬珔^總裁楊曉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安波福的一部分業務是為車企提供包括信號以及電力分配方案,云端及車輛互聯,傳感技術及解決方案。
相比起智能化仍屬于未來的想象空間,電氣化則是正在發生的當下。2017年,我國電動車銷量達77.7萬輛。按照新能源車發展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200萬輛。面對如此之巨大的市場空間,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摩拳擦掌,加快布局與轉型。
30%和1%
零部件企業轉型的動力不僅僅來自于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迭代,傳統業務增長的乏力也正在成為這些企業們的心頭之患。
來自羅蘭貝格的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營收會超過1.25萬億歐元,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于電驅系統、自動駕駛+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車聯網的迅猛發展。這三塊業務將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長;相比之下,傳統業務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
拜騰汽車總裁兼創始人戴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所說,汽車工業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首次出現了如此之多的顛覆性變化,尤其是電氣化和智能網聯化會改變未來的汽車產品。任何一家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都需要完美地融合這些趨勢。
在大陸集團積極布局的混動和純電動領域,電池管理系統、無線充電技術、DC/DC轉換器等產品使得其能較傳統的汽柴油業務增加3倍以上的營業收入以及更高的利潤率。相關數據顯示,大陸集團2017年的電驅產品實現營收3.1億歐元,電子產品46.2億歐元,機械液壓產品27.7億歐元。
而博世方面稱,其正在加速發展電動交通,博世2017年收獲了數量可觀的訂單,部分訂單金額甚至達到了數十億歐元。2017年,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部門銷售總額達474億歐元,增長了7.8%,是全球汽車產量增速的三倍。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資料發現,在自動駕駛傳感器與控制器的市場中,大陸集團將博世列為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電裝、奧托立夫緊隨其后。據悉,博世2016年在該領域就已經實現35億歐的銷售收入,作為分庭抗禮的對手,大陸集團投資自動駕駛也于2016年為其帶來了30億歐元的收入。
大合作
“汽車產業或整個大出行產業,是一個很大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完全可以容得下好幾家企業,容下一整條產業鏈?!苯浢鲗Φ谝回斀浻浾弑硎?。
他認為,不同類型的公司,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做不同的方案。這是多模式、多場景的,一定不會出現某一方案一統天下的局面。所以,未來會是不同的方案不斷磨合,以達到供需雙方都比較滿意的解決方案。而這些方案本身,可能并不是由一家公司從端到端來完全地提供。
產業鏈上的共存帶來了合作的可能性,而激烈的競爭則詮釋了合作的必要性。用經明的話說就是“和不同的企業進行合作,才會獲得不同的優勢”。
今年3月,博世集團宣布牽手斑馬,在汽車智能網聯、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智能人機交互、車隊管理、移動出行等多個領域展開產品開發、運營和項目執行等各環節的協作。
6月11日,佛吉亞與中國一汽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未來座艙的技術創新和綠動智行解決方案??梢钥吹?,在這次合作中,智能化和電氣化是重點項目。
就在同一天,拜騰汽車宣布,寧德時代成為了其B輪融資的投資人,拜騰獲得了寧德時代電池的配套優先。這是上游零部件企業投資造車新勢力的一個個案,也是零部件企業向下游滲透合作的一個信號。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零部件投資整車企業,首先可以掌握下游制造業,提升對電池企業生產、配套技術;其次,可以實現更強的合作關系。畢竟,動力電池是戰略資源產品,需保證強有力供需關系?!?/div>
不難發現,無論是傳統主機廠,還是造車新勢力,甚至是斑馬這樣的第三方科技公司,傳統零部件巨頭的業務領域已經逐漸延伸到方方面面。他們明白,這年頭的競爭,拼的就是綜合實力,而單兵作戰的模式幾乎已經被證偽。
相比起風光一時的寧德時代,向來堅持自給自足垂直型封閉性模式的比亞迪,在裝機量上已經被甩出一個身位的距離。這逼迫比亞迪不得不開放門戶,嘗試剝離電池業務,并對其他汽車制造商供貨。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的數據顯示,2018年1~5月動力電池裝機量TOP10企業中,寧德時代以5.44GWh高居榜首,是第二名比亞迪2.56GWh的兩倍有余。
至于比亞迪最終能否重拾市場份額,或許取決于其開放合作的力度和決心。
上一篇:
無
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將迎來大規模發展
下一篇: